五月初五,清晨。<!---->
街头传言:三百余名儒生欲在文庙论学,辩当朝学风,疑对抗朝廷整饬学风之举。<!---->
一时间。<!---->
引得诸多百姓前往文庙围观。<!---->
午时,儒生应到三百余人,实到十七人但至而速撤,辩学风者,无一人。<!---->
此事迅速风传全城,成为笑料。<!---->
这就是大明锦衣卫的能耐,一句诏狱去否,就能令无数人胆寒。<!---->
目前,锦衣卫归冯保主管。<!---->
他对张居正的新政措施甚是拥护,为其干了不少脏活。<!---->
或许张居正根本就不知这些儒生文庙论学之事,就被冯保的人轻松解决了。<!---->
冯保深谙对付读书人之道。<!---->
对付这群儒生,最好的办法就是暴力镇压,而非讲道理。<!---->
至于骨头硬的,寥寥,且总能找到软肋。<!---->
……<!---->
五月初六,小皇帝视朝之日,沈念轮值记录君上起居。<!---->
所谓视朝。<!---->
即临朝听政,主打一个“听”字。<!---->
皇极殿内。<!---->
李太后垂帘坐于御座之后,内阁首辅张居正与次辅吕调阳站在最前方。<!---->
冯保站在一侧,等待批红。<!---->
沈念作为记录起居注的史官。<!---->
因要便于观听小皇帝的言行,站在御座东南,距离小万历、张居正、吕调阳都非常近。<!---->
这是他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常朝。<!---->
官员们对小万历行一拜三叩头之礼后,便进入了奏事环节。<!---->
各衙门官员轮流讲述事由。<!---->
有民事、有工事、有军事、有各地的突发之事等,有的是六部尚书、侍郎作答,有的是张居正与吕调阳作答。<!---->
现场氛围非常严肃。<!---->
张居正向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,在朝堂之上,经常都是板着脸。<!---->
开心时。<!---->
最多也就捋一捋那长至腹部的黑须。<!---->
但其做事的效率以及脱口而出的各种细节,不得不让人倾佩。<!---->
他为国事,确实做了诸多功课,旁人皆难以及之。<!---->
小万历坐得非常板正,双手放在两侧,一动不动。<!---->
自登基以来,他坐在御座上,说的最多的话就是:依元辅所言,元辅说得对,朕明白了,朕无异议。<!---->
但自今年起,他的话多了一些。<!---->
李太后垂帘听政,但并不过多言政干政,她坐在帘后,更多是为了督促小万历成才。<!---->
……<!---->
约大半个时辰后。<!---->
就在沈念觉得朝会就要结束时,一道清亮的声音瞬间让他变得精神起来。<!---->
“臣国子监司业周子义有本要奏!”<!---->
声音大,往往代表着所奏的事情大。<!---->
周子义,字以方,四十六岁,嘉靖四十四年进士,以学行知名。<!---->
不远处。<!---->
国子监祭酒王锡爵不由得睁大了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