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倓得知永王李璘领兵顺江东来的消息时才刚刚抵达庐江郡(合肥),不过在此之前,他已经先遣快马将的军令传到了淮南各处,沿着大江的各个城池皆严阵以待,就算兵力不足的,也多做旌旗,以作威慑。<!---->
此外,作为淮南重镇的庐陵郡,正在广陵大都督府长史、淮南采访使李成式的准备下聚集兵力。<!---->
广陵大都督由盛王李琦担任,但前者只是遥领,目前还在蜀地陪太上皇李隆基呢,具体事务全由李成式处置……实际上,李隆基虽然在到达蜀地之后又分封了数子坐镇各地,分掌节度、都督等,但真正被李隆基放去上任的,只有一个被李亨养大的李璘。<!---->
只怕李隆基自己都没想到李璘竟会起兵反叛李亨吧。<!---->
“达夫,信写的如何了?”李倓手持着一些信件,正在询问高适。一路上,他们一直没闲着,联合起来给李璘的下属写信,劝诫他们及时拨乱反正。<!---->
“这是最后一批信了,七品以下的江陵官员全都在列。不过那些随军而下之人,待其家人将信送到他们的面前,还需些时日。”高适答道,在他面前的名单中,一个名字赫然在列——李白。<!---->
“如此说来,只怕一战是不可避免了。”李倓微微一叹,在他看来,这种无意义的战争,越少越好。<!---->
“寿春郡的兵卒到了吗?”李倓又问。<!---->
“已经到了,共计三千兵,连同庐江可以调用的兵马,合计七千。只是淮南不比北地,军中战马只有不足五百匹。”<!---->
“无妨,够用了,先往大江边去,看看能否将李璘吸引来。”<!---->
两人商量完毕,稍加准备便领兵出发,至于原本同行的韦陟,在得知李璘出兵之后便加急返回江东了。<!---->
李倓虽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,但在他的记忆中到底是领过几百骑兵打过仗的,高适虽也没做过主将,但昔日也曾跟着哥舒翰在河西打过仗,两人配合之下,行军倒是妥当。<!---->
倒是在李倓印象中一贯会出幺蛾子的宦官监军,一路上都没给李倓带来什么麻烦,李倓也就客气相对。<!---->
就这样,在至德元载之末,李倓还未抵达江边,就得知了他还是没有赶上李璘的水军,后者顺江而下,一路往广陵而去。得到消息后,李倓立即率兵向东追赶,路上不断有沿途郡县的兵马加入,等到李倓领军抵达毗邻广陵郡的历阳郡时,包括淮南路西部的义阳、定城等郡汇聚来的兵马足足有了两万之数。<!---->
此时他才得到消息,淮南采访使李成式已经派兵与李璘交战了。<!---->
只不过出乎李倓与高适预料的是,此战竟然败了,领兵李成式部将李神庆甚至干脆率众投降了李璘。<!---->
无独有偶,李璘在抵达长江下游之后两面出击,还在南安击败了吴郡太守、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的部将,而其部将元景曜竟也投降了!<!---->
不仅如此,和元景曜一起领兵抵抗李璘的丹徒太守阎敬之被俘,誓死不降,竟然被李璘斩首示众。<!---->
消息传出,江淮震动。<!---->
且说李璘领军东进,当然是有目的地的,也当然不可能是李白口中的范阳。<!---->
按照李璘与其子李偒和心腹薛镠的计策,他顺江南下乃是为了夺取江宁,进而坐镇江南,谋取两淮,成东晋基业。<!---->
长江南北的江东、广陵都是他想要占据之地。<!---->
此时,李璘已经上了岸,正屯兵于大江南安的当涂县城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