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翔,随着行在在此日久,自皇帝以下皆不复此前灵武、彭原时的草台班子。<!---->
不过到底大敌在前,是以终究没有大兴土木,就如大名鼎鼎的政事堂,虽也选了个形制极佳,宽敞舒适的房子,但终究不比皇宫中的大气。<!---->
政事堂内,才当了小半年宰相的左相苗晋卿手持一纸公文,皱着眉头问道:“建宁王在河南又立功勋,该如何封赏,圣人定会询问政事堂,诸位有何说法?”<!---->
在坐的另一位宰相,尚书左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冕却是开口道:“以建宁王之功,合该晋封亲王。”<!---->
此言一出,却引得了在场另一位新晋宰相张镐蹙眉,进而直接反问道:“以建宁为亲王,置广平王于何地?”<!---->
不怪他态度不好,按制来说,皇子本该封亲王的,但这不是正赶上大乱吗,就连圣人已故的生母也只在两个月前房琯被罢相之后才追封为皇后,皇子自然是不适宜封的。<!---->
而且,原本裴冕是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的宰相,三月时转为左仆射,却也被罢知政事,入不得政事堂。如今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,坊间传闻乃是走通了李辅国的路子。<!---->
裴冕对于张镐的质问并不以为然:“那自然也要封广平王为亲王……须知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,河南之胜,是建宁王的功劳,可难道就没有广平王的功绩了?”<!---->
张镐立时驳斥道:“既然胜绩有功,那败绩如何说?”<!---->
张镐当然知道要是晋建宁王为亲王,那必然不能越过广平王去,可问题在于,作为元帅的广平王李俶真正能影响指挥的还得是靠近关中的军队,可带着收复长安三次失败这样的武功晋封亲王,对广平王而言未必是好事。<!---->
甚至往坏处想,这样会不会让天下人觉得广平王是借着建宁王的东风才得为亲王,再进一步那就是储位之争了。<!---->
不过张镐此言一说出口,便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,不过他并没有后悔,而是直接对着苗晋卿建议道:“以我之见,不妨效此前故事,加建宁王之官职而不增王爵。”<!---->
在右相空缺,尚书左右仆射早就不复为宰相之首的前提下,身为左相的苗晋卿毫无疑问是宰相中的头号人物,但苗晋卿闻言却并未作出决定。<!---->
且说张镐说话虽直了些,却是大大的聪明人,他之所以能当上宰相,靠的就是此前担任谏议大夫时向皇帝谏言并出谋划策。一看苗晋卿的态度,就意识到对方怕是不想延续房琯在时的做法了。<!---->
有一说一,张镐虽觉得房琯在领兵作战上十分无能,但对其在处理政事的能力上,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。<!---->
眼见着场面有些僵硬,此刻在政事堂中的最后一位宰相崔圆打起了圆场:“不管是加封官职还是官爵,左右涉及到建宁王,都要由圣人乾纲独断。既然章甫(裴冕)和从周(张镐)意见不一,那不如将两种办法全都呈报圣人,交由圣人定夺。”<!---->
苗晋卿颇为忌惮地看了眼崔圆——当初皇帝在灵武登基,太上皇从蜀地派来了四位宰相带着册书及传国宝前来辅佐,时至今日,随着房琯罢相,唯一留存的便是崔圆了。<!---->
他有心反对——倘若将这两份意见相悖的建议呈上去,焉知道圣人会觉得他能集思广益还是无能缺乏决断。<!---->
可他瞧了瞧裴冕和张镐,竟然都对崔圆的此项建议露出意动之色,俨然是打算将政事堂中的争执进一步捅到圣人面前去分辨。很显然,两人都坚信圣人会听各自的意见。<!--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