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到宰相们离开之后,李亨把李谈留了下来。
“国事艰难啊,朕自回到长安之后,常彻夜难……”李亨忽对李仪感慨说。
李仪哪里不知道李亨留下他必然是有事交待,遂附和道:“国事固然重要,然阿耶圣体安康为国之根本....
一番话说的他自己都有点反胃。
但李亨很吃这一套,好一会儿后终于吐露心意:“原本郭子仪在洛阳经营河北事宜,此事合该由他兼领。然河北周边精兵众多,宣慰黜陟若只子仪一人为之,政事堂诸相以为不妥。朕思及三郎前几日曾言要替朕分忧,你素来果敢,又有领军之能,至彼处足以服众。
在果断答应李亨一定处事妥当后,李淡忽然觉得自己应该重重感谢郭子仪如
果不是郭子仪太得军心,皇帝信不过郭子仪,他也不能肩负此重任。
李仪离开了延英殿。
皇帝决心减免天下百姓的赋税,为此他决定要再苦一苦前线的将士。
抛开皇帝的私心不谈,李仪自己也很难评价此事的对错。
他只安静地回到府上,与张柔告别,准备前往洛阳。
次日,李仪身上的新使职也确定了下来都畿、河东、河南诸道黜陟使。
黜陟使本是太宗时初设,黜为贬,陟为升,此二字便道明了这项使职的本质。与更偏向于监察的采访使和观察使不同,黜陟使并不常设,相对应的,其权力也更大,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处决官员。
到最后,李亨都没舍得给李仪一个行营元帅。不过因为黜陟使有“便宜行事”之实,其虽无元帅之名,但用得好的话未必不能有元帅之实。
此外,接受了新使职的李谈身上原本挂着的淮南节度使也顺理成章的没了,李亨倒是大方,直接将淮南节度使府赐给了李仪,倒是可以将之直接更名为赵王府,唯独下一任淮南节度使和采访使来京时须得另寻住处了。
倒是韦应物又来了一趟李谈尚未更名的赵王府。
在韦应物离开之后,李谈立刻找上了随他回京的三位属官,并在短暂的商议之后做出了决定一只带张岱同他去洛阳,李萼、李白皆留在长安。
临出发前,李谈上表举荐李白为从七品上的右补阙,李萼为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。
二者都属清流官员,亦是讽谏之官,乃是升官最佳路线上的节点。以李白的资历当中书省的右补阙足足够了,干得好的话还有机会直升他心心念念的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。
相比之下,李萼的年纪、资历虽有些浅薄,但毕竟有先后追随颜真卿和李仪的功劳在,又有肩负重任的李仪亲自上表,上任不成问题。
如此,两人一个在负责拟定诏书的中书省(政事堂也在此处),另一个在作为百官喉舌的御史台,不说帮李谈影响朝政,至少他们能够在李仪离开后作为李仪的代言人存在。
而借着外任的功夫公然在朝堂上安插人手,那自然是李谈那位便宜阿翁的建议了。等到李仪真正出发时,他的奏表果然得到了准许,就连两人的鱼符都已经送到了
二月底,皇帝继去年十二月大赦天下后,再度发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书,同时宣布了免除一年租庸等事,并改元乾元,至德三载即为乾元元年。
李亨似乎想要以此来给自己换取一个新年新气象,而对于李仪来说,这也是个新的开始。
长安东郊,长乐驿。李仪再度挥手,告别了前来送行的李椒等人,最后头也不回地东行。
李仪才走不到一里路,同行的一个老者就忍不住策马来到李仪身边打趣道:“王与王妃感情甚笃,何不同去洛阳?”
李仪白了为老不尊的李巨一眼:“叔翁缘何不带上老妻?”
没错,和李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