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这种进退两难的感觉!<!---->
李怀仙无比痛恨这种现状,但他又不得不选择撤退。因为天马上就要黑了,而且,他也没有在天黑前找到破解对方战术的对策的把握。<!---->
最终,他叫停了正在追击的骑兵。<!---->
为了这一战,为了拿下李倓,他和田庭琳做了约定,甚至放过了借着兵力优势击溃唐军步卒的机会。但结果却令他失望,李倓不仅领着骑兵跑了,而唐军步卒的苦战之能亦出乎他们的预料。在几乎无险可守,只被匆匆布置的临时阵地上,面对着同样处于兵力优势的伪燕步卒,竟然坚持了下来。<!---->
李怀仙自不知道其中许多步卒曾跟着张巡转战各城,苦战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,更有跟着李铣自河北而来的老卒,日思夜想着得胜回乡。<!---->
“大王,叛军停了!”南霁云大声喊道。<!---->
李倓当即也带着骑兵停下,调转过头,不远不近地跟着李怀仙。<!---->
暮色开始四合,但仍还能看到敌军的踪迹。<!---->
倏忽,李倓留意到,敌军在觉察到他们跟随之后忽地停了下来,他们也随之而停,保持着观望的姿态。<!---->
不得不说,两边都称得上是精兵,仓促之间的行与停,都在基层军官的喝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最后,李怀仙到底没有回头。<!---->
夜战的风险很大,而且他并没有做好夜战的准备。且在夜色的掩护下,他的兵力优势未必能发挥出来。李倓挑选的时机很好,再晚一些,他就要耐不住提前跳出来了,只要在李倓率骑兵援助之前击溃唐军步卒就行,虽然这件事本身也是有些难度的。<!---->
李倓继续跟上。<!---->
天色越来越黑,叛军骑兵也消失在了黑暗中。在失去敌军动向后,李倓就没有继续走老路了,而是横穿了路边的田地,走了早已探查好的另外一条道。得亏此地已经到了种植小麦的时节,田亩中并无什么作物,而因为战争,许多田地都还没耕。<!---->
又前行了一阵,李倓留意到了前方的火光,他意识到,这一场仗还没有结束。<!---->
早在出兵援助时,李倓就已经遣使告诉高适,一旦叛军骑兵被引走,他就要趁机撤出战场。但似乎高适没有走掉,而且火光在夜间是最好的助力,不仅他知道了将要奔向何处,李怀仙也知道。<!---->
李倓当即不做犹豫,不顾已经看不清脚下的道路,当即顺着道路痕迹领着骑兵再度前往战场。<!---->
他并未骑在前列,因为前面的骑兵风险太大,不时有战马因为个中缘由伤了马蹄,好在此时不是冲锋的速度,不至于出人命,但非战斗减员是少不了的了。<!---->
而出乎李倓预料的是,他匆匆而来,怕的就是李怀仙比他先到战场,但战场之中,在较为稀疏的火光的映照下,只有步卒还在继续着白日里的战争。<!---->
猛然听到黑暗中传来的马蹄声,交战双方都做出了应对。高适的应对更加快速,或可说是早有准备,很快就有一支近千人的部队结成了防御阵型。<!---->
不过随着黑暗中传来让人熟悉的乡音,直面黑暗的唐军们大都松了一口气,不过他们仍没有放松警惕,直到这支骑兵越过他们,借着火光向敌军开始了冲锋,他们才欢呼起来,继而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职责。<!---->
相比于白天,这一次的叛军崩溃的更快,相信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李倓会比李怀仙先到。身为当事人的李倓都不清楚,他们怎么会清楚呢。李倓只知道战机就在眼前。<!---->